提起垃圾短信,27歲的梁小姐一肚子不快。
自從她懷孕以后,嬰兒用品、胎教班、早教班甚至月嫂的推銷短信紛至沓來。“有時候甚至會直接打電話過來,連我的分娩期都知道,讓人特別沒有安全感。”
相信很多人都有過與梁小姐相似的遭遇。根據中國互聯網協會組織、12321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受理中心進行的調查顯示,2012年下半年,我國手機用戶平均每周收到垃圾短信息10.7條,占全部短信息的22.5%。其中,66.3%的用戶收到過中獎類詐騙短信,而冒充銀行扣款類詐騙短信的用戶達到52.8%。
讓梁小姐不解的是,媒體天天在報道治理垃圾短信,為什么屢禁不止,甚至還比以前更“有針對性”?到底是什么讓垃圾短信的生命力如此頑強?
筆者調查發現,目前市場上垃圾短信已經形成一條完整的產業鏈,短信群發公司依靠垃圾短信發財致富,廣告主想以最低成本推銷產品,詐騙團伙欲通過短信達到最廣覆蓋,運營商則在中間獲得更多額外收入……利益的相互勾連使得治理困難重重。
短信群發公司:年利潤上百萬沒有問題
在搜索引擎中輸入“短信群發公司”,可以查詢到236萬個結果,筆者以客戶身份嘗試聯系了幾家。深圳市麥訊通科技有限公司業務員小李介紹,公司與移動、電信、聯通三大運營商都有協議,“保質保量”,價格則根據用戶選擇的通道決定。
據他介紹,公司現有3種通道可選擇。第一種是高級會員通道,顯示的是106固定特服號碼,支持回復,報價是1條7分錢;第二種是普通會員通道,采用電信網關,顯示的是座機號碼,用的人最多,最低報價1條5分錢;第三種則是卡發,最低1條2.5分錢。
第一種和第二種都是通過與運營商合作的端口發送,10萬條的短信發送時間不超過15分鐘,到達率基本都在95%以上。而卡發則是通過“短信貓”完成的,短信貓是由中國移動商務網開發的基于無線方式進行短信收發的通信網關設備,每小時大概能發送80—120條。
發送方式也由客戶自己選擇。“你可以把廣告內容、目標客戶、發送量等這些提交給我們,公司幫你發,也可以下載我們的客戶端軟件自己發。”小李說。至于內容,他說只要不違法絕對不會被屏蔽掉。
“如果有人將我發的廣告短信標為垃圾短信舉報了呢?”
“舉報了也沒事,他們會幫我們剔除掉這個號碼的。放心!實在不行我們還可以換通道。”小李說。但價格方面他表示不能商量,“你選5分的這個,一條上面我們就掙1分,10萬條才1000塊錢。”
但據一位業內人士介紹,這種能在運營商那里買到通道的屬于一級代理商,利潤非常高,一般買入也就1分多錢。而他們在制作群發軟件時,還會設置漏發程序,扣量5%左右,之后再以高出一兩分的價格轉手賣給次級代理商,讓他們做市場推廣。“逢年過節隨便一個大商場發送的短信廣告都在千萬條以上,公司只要有這樣比較穩定的客戶群,年利潤上百萬沒有問題。”這位業內人士說。
信息在這里不是秘密:8毛錢就可以對你了如指掌
筆者在網上聯絡的幾家群發公司均表示,可以提供所需的各種個人信息,但需要交付一定的金額。網名為“征服”的銷售員列出的一份資料更讓人大吃一驚。
他提供的“全球通全庫最新目錄”,分類十分詳細,有按性別、年齡、工作單位分的,也有按地區、路段等分的。比如,“2011年2月廣東省移動全庫9300萬手機用戶資料”“2011年11月四川省移動4000萬和聯通全庫數據”“最新全國車主資料”“女性數據”“經常坐飛機航空會員”等。
筆者以美容保健公司工作人員身份向其詢問該買何種數據時,他的回答是“女性數據,年齡在15—45歲之間”。
“我只想要北京客戶的資料,有多少?”
“109萬,1分錢一條,全買打8折,8000塊這些都給你打包。”
不過,這個信息只包括姓名、年齡、電話、住址幾項,被他們稱為“一級檔案”。而更為全面的信息則包括工作、工資、電子郵箱、身份證號、車輛信息、家庭成員等,這是他們所說的“二級檔案”,“一份5毛錢,最低3毛。”他說。
那么傳說中最高級的“檔案”是怎樣的呢?“是對客戶消費習慣的深入分析,有詳細的數據,包括客戶目前的財產,如銀行卡的數量、金額等,在這些基礎上整理出來的他們消費能力以及消費預測的詳細報告。一份最低8毛錢。”
他極力推薦筆者買最后一種,因為分類劃分廣告營銷效果最好,這也就是梁小姐一懷孕就被相關廣告包圍的原因。當質疑資料真實性時,他的回答是:“做這行的講究的就是真實。這些都是專業的調研公司做的!”
華三通信技術有限公司項目部工作人員高亞龍告訴筆者,現今很多短信群發公司都形成了自己非常完備的信息數據庫,來源則各顯神通。“各個銷售點、物業、醫院、行政單位、運營商等都是突破口,一些專業一點的,還會自己做問卷調查,再由"專業人士"對數據進行分析比對,劃分出潛在消費群。”其銷售對象不僅僅只限制于群發短信的客戶,也提供給所有需要信息的人。“有錢就行。這條利益鏈帶給群發短信公司的好處也不少,尤其是一些銷售人員,經常需要去購買,而且他們自己也會發展下家,為其提供代理服務,做倒賣生意。”
運營商和廣告主各取所需各圖其利
“縱容這些公司的是運營商,養肥這些人的是廣告主。”高亞龍說,垃圾短信屢治無效的一個原因就在于運營商、廣告主以及群發公司三方的利益糾葛。
他告訴筆者,群發公司每發出一條短信,運營商就會有幾分錢入賬,而定制群發服務的客戶動輒百萬條,這對于運營商而言是一筆巨大的額外收入。另者,現在運營商的分銷點一般都會有業績壓力,而正常渠道很難完成,通過與短信群發公司合作不但能輕松完成任務,往往還能創收。
所以,雖然自2010年9月1日工信部就要求手機實名制,但目前并沒有多大進展,很多地方依然有人在售賣卡,無需任何登記。在北京的西單廣場,一位售賣移動卡的卡販告訴記者,他們有自己的渠道,要多少有多少。“發短信用就買這種親情卡,包月一條4分錢。”至于監管,“就3·15那幾天不敢賣,其余時間沒人管。”他說。
其實,無論是使用運營商提供的合法網關,還是利用短信卡群發短信,短信必須經過運營商的服務平臺才能實現發送。“只要運營商肯下點工夫,管理并不難,就看他們想不想管。”高亞龍說。
而從廣告主的角度來看,短信群發的性價比最高,速度快、閱讀率高,成本卻最低。某房產業務員小牛告訴筆者,幾乎所有的房產中介公司都在做短信群發廣告。“現在北京做一個路牌廣告,再不好的地段一年下來也得100萬,但發短信一年最多也就20萬。”至于廣告的投放效果,小牛說公司沒具體統計過,但在他手里就曾有客戶因短信而來,還成交了兩套房子。
所以,從運營商、短信群發公司以及廣告主角度出發,垃圾短信有百利而無一害。豐厚的利益誘惑下,相應的監管和自律也變成了一紙空文。在中國人民大學信息資源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周曉英看來,垃圾短信屢禁不止的一個關鍵原因是我國個人信息保護相關法律還比較滯后,缺乏有效監管。
周曉英表示,治理垃圾短信應先完善相關法律,在有法可依的情況下,通過制度設計和行政監管來約束和規范第三方搜集和使用用戶信息的權力。
“監管涉及工商、公安、稅務等部門,只有各部門互相配合,共同推進,才能進一步整治垃圾短信的行為。”北京市坤宇律師事務所律師朱穎說。
據朱穎介紹,目前我國有近40部法律涉及個人信息保護,但比較零散,缺乏系統性和可操作性。今年2月1日起,我國首個“個人信息保護”的國家標準《信息安全技術公共及商用服務信息系統個人信息保護指南》正式實施,該指南首次規定個人敏感信息在收集和利用之前,必須首先獲得個人信息主體明確授權。
但朱穎也表示,該指南缺乏法律約束力,對于違法行為沒有太大作用。